9月11日,有网友报料称,90后河南小伙程帅帅计划给北大送匾“北京人大学”,被警方带走,在派出所待8个小时后,被遣送回乡。而在此前,程帅帅曾接受媒体采访,曾呼吁取消高考地域歧视。
送匾额、赠锦旗,一般而言,多是旌表言谢。可在话语伸张与眼球效应结盟的时下,它也渐成“另类表达”的方式。从“不为人民服务”锦旗,到“北京人大学”牌匾,都是以概念先行,来博取眼球,申述观点。
给北大送匾“北京人大学”,也属行为艺术。“北京人大学”,明显是对“北京大学”的文本变更。它与人们的表达习性背道而驰,也迎合了“网友曝”的猎奇特征,制造出新异的噱头。从中,不难看出揶揄、讽喻的意味。
“北大,究竟是谁的北大?”——实质上,这类发问,并不罕见。今年7月,《人民日报》还曝出,清华北大属地扩招,违背“减少在京招生计划”的承诺,被卷入“地域歧视”的雷区。该报道甫出,就引发不小反响。名校招生属地化,带来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现象,也受到诟病。
如今,程帅帅以哗众式做法,来控诉招生失公,本也无可厚非。尽管“北京人大学”的莽撞定性,有以偏概全之嫌——在北大,较为开阔的格局、“国际化”的定位等,都是跟“地方本位”的狭隘格格不入的。但这类控诉,谈不上对北大的污名化,更无涉诽谤,只是个人的意见表达,仅此而已。
个人对机会不公的非议,本是“杯水里的风暴”,遗憾的是,拘留程帅帅是因他“扰乱公共秩序”。可这颇显牵强,就送匾本身而言,波及范围有限,谈不上对社会秩序的扰乱。也难怪,公众质疑处理失当。
应当看到,在话语不对称的情境下,公民的“另类表达”,是一种替代性路径。打个比方,民工讨薪,动辄另辟蹊径,祭出“拜范仲淹”“裸体讨薪”“击鼓骂曹”等花样,折射的恰恰是维权途径的不畅。正因表达无门,才剑走偏锋,策划出新奇的“声讨方案”来。
尊重平民的话语权,倾听他们“沉没的声音”,是种应有的度量。在观点市场上,有多元的声音,本就再正常不过。只要不是牵涉诽谤等,触及法规,都应包容。就算“北京人大学”的命名带有不少情绪宣泄的成分,也不能以闭门排斥的姿态下“逐客令”。相反,若能以广纳意见、不拒异议的态度,善意对待“踢馆”者,想必也能收获更多的掌声。
说到底,送“北京人大学”的牌匾,是种合理的话语表达,也是对北大们的善意监督。北大等公共部门当包容,甚至是乐于接受——哪怕它是“带刺”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米乐app官网下载的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