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一直以来新春团聚的传统习俗,“就地过年”成为主流趋势。这个春节,没有回到家乡、“就地过年”的你,开心幸福吗?
近日,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贾建民、香港大学副教授贾轼、湖南工商大学副教授徐戈、清华大学博士生袁韵开展的全国性“春节幸福感与疫情应对”问卷调查显示:就地过年人群的幸福感虽略低于回家(异地)过年的,但两者相差并不大。总体上,今年春节,人们的幸福感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升。
“今年的幸福感大有提升”
春节期间,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疫情时代如何保持幸福感?
为了寻求这些答案,研究团队在今年2月20日-23日期间,从全国247个城市的不同社会群体中收集到调查问卷3419份,主要以20-40岁的年轻人为主。
调查显示, 今年就地过年的群体占37.26%,他们的春节幸福感平均值为5.16(1为最低,7为最高),略低于异地过年群体的得分5.32。
“两者相差不大,都介于比较开心与开心之间,其中两个群体开心和很开心的人数占比分别为43.88%和48.07%。”贾建民告诉《中国科学报》。
就地过年的人群中,70%以上的人表示是响应政府号召和因为疫情原因留下过年。在异地过年有出行的人群中,为探望父母和老人的占比为81.72%,探望其他亲朋好友的占67.93%,探望孩子和配偶的占21.91%,而旅游度假的只占5.92%。
研究表明,总体上,今年春节人们的幸福感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其平均值从3.68增加到5.26,不开心的人群占比从去年的36.33%降低为6.87%。
“面对疫情,人们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度过了一个幸福、平安的春节。”贾建民说。
应对疫情方式有显著差别
新冠肺炎疫情仍是人们面临的主要威胁,调查发现,就地过年和异地过年的两个群体在感知威胁和压力不存在显著差别,但他们在疫情应对行为和生活方式上却存在显著差别。
选择就地过年的群体他们有更多和更强的防护行为,包括外出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回家时清洁自己,以及更加倾向于待在家里。他们在外出就餐、朋友聚会、商店购物、看电影或演出、外出旅行等户外活动要显著低于异地过年的群体。
两个群体在春节聚会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别,异地过年的群体春节期间跟亲朋好友聚会的频率与去年相近(26.25%),而就地过年的群体春节聚会的频率要显著低于去年(53.62%)。
调查分析显示,感知压力是春节幸福感的“最大杀手”,过去一年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和持久的抗疫环境,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压力,并会引发抑郁等各种心理疾病。
贾建民解释,疫情感知风险对春节幸福感的影响,是通过增加感知压力来达成的。疫情感知风险,也会因为影响亲朋好友聚会来减少幸福感。
而疫情防护行为,不但对春节幸福感产生直接的正面影响,还会通过减少感知压力来间接的提升幸福感。不过,防护行为高的群体会因为减少过年聚会对春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牺牲小幸福 让团聚更珍贵
研究还发现,身体健康好、收入高的家庭,春节幸福感更高,感知压力更低,但年龄和文化程度对春节幸福感影响无显著差异。
在疫情应对行为方面,女性、年龄大、身体状况良好、收入高的人群会采取更多的防护措施。做过核酸检测、经历过强制隔离的人群具有更高的春节幸福感。
春节幸福感还存在地区差异,全国主要城市春节幸福感排列前5名是:青岛、长沙、合肥、济南和杭州。
春节聚会最频繁的城市依次为:杭州、长沙、南昌、合肥、厦门、武汉。去年疫情爆发的中心武汉市,虽然其民众的春节幸福感还处于城市中的较低水平,但户外活动已经恢复到全国的较高水平。
由于春节前河北突发疫情,石家庄市等地实施封城并全员检测,大量人群处于隔离状态,使其春节的幸福感在主要城市中处于最低水平,人们的风险感知也最高,采取的应对行为最多,其户外活动和春节聚会在所有城市中均处于最低水平。
贾建民表示,面对严峻复杂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势,为减少春节期间人员的大规模流动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全国多地先后倡议“就地过节”。许多民众积极响应号召,以牺牲“小我”顾及国泰民安的大局,减少了一些个人幸福感。
“就地过年”有效减轻了防控压力和春运压力,为疫情防控和社会安宁大局做出了贡献,这也会让大家对团聚和亲情倍感珍惜。
春节掠影 韩扬眉摄
米乐app官网下载的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