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这个时代,给了我成长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唯有尽我所能回馈社会,才能回报国家的培养。”
日前,肿瘤分子生物学与医学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王红阳受邀赴北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百忙之中,她接受了中新社记者采访。
王红阳是山东威海人,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长征医院当医生,1989年,王红阳赴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院留学,博士毕业后进入研究所工作。
1997年,王红阳回到祖国,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创办了中德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从事肝癌相关研究。她说:“我有责任为中国的肝癌患者们做些事情,中国也应当在国际肝病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研究中心成立之初资金和设备极其匮乏。“为了省钱,我们到病房捡葡萄糖瓶子,回来洗洗烘干装实验试剂;没有基因测序仪,我们就纯手工测,实验难度非常大。”经过王红阳和团队的不断努力,研究所慢慢有了起色。后在国家科研经费大力支持下,研究所在肝癌的早期诊断和“从炎到癌”的医学转化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王红阳始终坚持科学研究应当立足于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我是临床医生出身,所以特别能体会病人的疾苦,帮助病人一直是我的初衷。”
为了解决肝癌早期诊断问题,王红阳和团队做了大量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筛查,发现高表达基因gpc3,并做成诊断试剂盒,如今全国各大医院都在使用。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王红阳也多次提交提案,呼吁国家重视肝癌研究。2006年,王红阳联合6位肝癌研究专家,向国家提交“集成式开展肝癌研究”建议书,申请成立国家肝癌科学中心。2010年底,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立项。
王红阳说,过去中国在肝癌和慢性肝病的研究上在国际上比较落后,如今在部分领域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这些成就与国家的重视是分不开的。”王红阳表示,在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就有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里也设了肝癌新药的研发项目。
在管理团队和培养新人方面,王红阳是一位严师,“有时候学生们会很怕我,因为我在学术方面对他们要求很严格”。严师出高徒,王红阳的学生中很多成为了高校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其中还有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回顾科研历程,王红阳感慨,祖国的科研环境越来越好了,科研经费多了,人才培养和平台搭建也越来越受重视。“我会继续为降低中国的肝癌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懈努力,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米乐app官网下载的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