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原子掺杂钌团簇-单原子结构实现超耐久的持续析氢反应 |
|
钌(ru)基纳米团簇(np)或单原子(sa)基催化剂已被报道具有高效的析氢活性,但在大电流密度(>500 ma cm-2)及长循环(>50, 000圈)工业条件下的催化效率及稳定性仍不理想。为了应对这一难题,作者首次提出了用杂原子磷/氮(p/n)共锚定金属的“抗生长”策略。通过p掺杂可以有效调控ru np-sa体系的局域电子结构,从而增强催化位点的本征活性和h2o解离能力,并且能有效抑制反应中金属的团聚,使该体系保持长期的结构稳定及高活性。
2024年4月3日,相关成果“phosphorus induced anti-growth of ruthenium clusters-single atoms for ultra-stable hydrogen evolution over 100,000 cycles”发表在joule期刊上。论文通讯作者是南方科技大学王湘麟讲席教授和陈柔曦副教授,澳门大学蔡永青和陈石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黄富强讲席教授。论文第一作者是徐子安,朱健和舒峥。
近年来,由于ru基催化剂表现出了与pt相当的h2o结合能、更低的成本和耐用性,小尺寸的ru纳米团簇或单原子被认为是取代pt基催化剂的最理想替代。然而,单纯的ru纳米团簇或单原子活性位点对h2o分解能力还不够理想。并且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高度分散的ru纳米团簇和单原子往往会因高表面能而移动团聚。考虑到ru基催化剂对尺寸效应的依赖,金属团聚会严重影响催化剂的稳定性。因此,如何获取高本征活性且“抗生长”的纳米团簇和单原子结构,是催化领域的难题之一。
图1:合成方法及“抗生长”策略的设计构想。
图2:ru纳米团簇-单原子基催化剂活性位点的结构表征。
作者通过引入异原子p的掺杂成功构建了具有“抗生长”的ru基np-sa催化剂,这种独特的结构可以有效防止ru团簇和单原子位点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聚集。通过投射电镜(tem)观察发现,金属团簇在p/n共掺杂的碳纤维上分布更均匀,尺寸也更小。该催化剂在碱性环境中表现出了卓越的电化学活性(8 mv@10 ma cm-2和132 mv@1000 ma cm-2)及创记录的稳定性(100,000圈循环仅有5 mv过电位增加;在600 ma cm-2下,稳定运行1000小时)。通过球差tem等表征测试发现:在长时间及大电流耐久性测试后,p/n共锚定的ru纳米团簇平均尺寸变化仅有0.8 nm(1.3到2.1 nm),并且邻近的ru单原子在反应后依旧保持完好。相反,在100,000圈循环后,传统的n掺杂ru np-sa基催化剂活性显著下降,纳米团簇的平均尺寸变化超过10 nm。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发现,与对比样相比,p/n共掺杂的ru np-sa系统表现出最佳的对氢吸附吉布斯自由能(0.053 ev)和水解离能垒(0.12 ev),说明该结构具有最佳的her理论催化活性。更值得关注的是,p掺杂可以有效增强ru团簇与碳基底之间的结合能以及ru-n的轨道相互作用,从而ru团簇和单原子位点的解离都能显著增强,这样可以有效减缓金属位点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聚集或脱落,提升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
图3:析氢性能测试以及在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aem)中的应用。
图4:杂原子掺杂对ru纳米团簇-单原子协同催化体系的理论研究。
(来源:科学网)
相关论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