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陶澍在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2023年度会议上指出,中国大气污染改善显著,但环境与健康边际效益将递减,pm2.5距世卫最新指导值仍有距离,需继续加快空气质量改善速度。
空气污染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经过长期治理,pm2.5污染明显改善,但部分地区pm2.5浓度尚未达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35μg/m3),且臭氧污染日益凸显,严重威胁公众健康。
陶澍表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已进入深水区,pm2.5污染治理难度上升,环境与健康边际递减效应逐步显现。未来,应继续加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考虑根据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制定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方案等,并鼓励全面推行地方标准,深度挖掘减排潜力,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提供动力,保护公众健康。
pm2.5污染显著改善,达标率持续提高
陶澍研究团队采取构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模拟污染物浓度和分布、评估污染物健康效应和气候影响、开展政策分析和评估的研究路线,分析了近年来我国pm2.5污染时空变化特征,预估了其未来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制定差异化的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可行性及其可产生的健康效益,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基础。
研究显示,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上升,陆续达到“峰值”进入下降阶段,但排放量仍处高位。2014-2022年,在一系列清洁空气政策推动下,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取得显著成效。
一方面,我国pm2.5年均浓度显著下降,但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全国pm2.5年均浓度从2014年的61.0μg/m3降至2022年的30.0μg/m3,呈非线性下降态势。pm2.5浓度变化趋势遵循负指数曲线,减排难度持续增加。
空间上,华北等地区pm2.5污染程度较为严重,全国各城市pm2.5浓度变化与污染程度的空间分布相关,往往污染程度较高的地区,pm2.5浓度降幅也较大。
另一方面,全国城市pm2.5浓度超标率持续下降。2014、2018和2022年城市超标率分别为89%、57%和28%,年均减速略下降,城市达标状况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
减排难度加大,未来资金投入带来环境效益的边际递减效应将逐步显现
我国大量的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为空气质量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据陶澍研究团队统计,2014-2022年中央政府大气污染控制总投入资金持续增加,然而,随着污染物减排难度不断加大,未来资金投入带来环境效益的边际递减效应将逐步显现。
研究团队利用回归模型基于历史趋势直接外推预测了2035年中国各城市pm2.5年均浓度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在保持现有的资金投入力度和增长趋势的前提下,到2035年所有城市pm2.5年均浓度均将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35μg/m3),其中,仅4%的城市可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指导值标准(pm2.5年均浓度限值为5μg/m3)。这表明,我国仍面临着较高的环境健康风险,需继续加快空气质量改善速度。
显著区域差异,使推行地方标准成为可能
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提供动力、降低民众健康风险,制定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考虑区域差异,按照合并相邻且相似的省级单元、符合(不低于)2035年预测结果的分区原则,制定两类多级分区方案(t1一类四级地方标准:10、15、25、35μg/m3;t2二类六级地方标准:10、15、20、25、30、35μg/m3),构建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分析表明,保持目前的减排趋势,我国各城市pm2.5浓度有望达到所制定的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研究团队进一步模拟不同的健康风险情景,评估了实施不同级别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所带来的健康影响和效益。至2035年,已达标城市将保持现状,对应相关标准覆盖地区不低于99%(t1)或95%(t2)城市达标。相比t0标准(全国各城市pm2.5统一标准35μg/m3),实施t1和t2标准将使避免过早死亡人数分别增加84%和238%,带来显著健康效益。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米乐app官网下载的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